近期天气转暖,阳光明媚,市民户外活动逐渐增多,但突然升高的温度对于一些运动达人来说,却隐藏着危险。
近日,重庆市第七人民医院(重庆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,以下简称“市七院”)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男性患者。该患者50多岁,在户外运动时突然倒地,神志不清、抽搐,由120救护车送入市七院急诊科。医护人员立即为患者进行检查,发现其核心体温41°C,心率170次/分,综合患者其他症状,初步诊断为热射病,随即为患者用冰水擦浴降温并完善相关检查,同时启动院内多学科会诊。经多学科专家讨论后,确诊该患者为热射病。
急诊科在该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持续采取了冰水擦浴、降温毯治疗、冰帽保护脑功能等降温措施,并给予控制抽搐、气道保护等处理。经过近1个小时的紧急抢救,患者病情相对稳定,转至ICU继续治疗,治疗5小时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,病情转危为安。第二天患者意识清醒,生命体征平稳,目前已康复出院。
什么是热射病?
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阶段,也是中暑后死亡率最高的阶段。
中暑按临床表现不同分为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,以热射病最为凶险。热痉挛的表现为全身肌肉痉挛及剧烈疼痛。热衰竭的表现为头晕、头疼、心慌、多汗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,随后出现皮肤湿冷、面色苍白、晕厥、血压短暂下降,体温多不升高。热射病的多数患者起病急,表现为无力、头疼、头晕、恶心、呕吐,典型症状为急骤高热、体温常在40℃以上,皮肤干燥、灼热而无汗,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,可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,预后较差。
中暑以后要怎么办?
1.转移: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就地平躺,解开衣扣、腰带。
2.降温:用冰袋或冰块置于患者头部、颈侧、腋窝、腘窝、大腿根部等处,为防止患者被冻伤,应在冰袋外裹一层布,并且每30分钟更换一次部位。有条件的情况下,也可将患者身体浸于18℃左右的水中,躯体倾斜45度,以浸没胸部为度。需要注意的是,一般将体温降至38℃即可,不宜更低,以免发生休克。
3.补水、用药:患者仍有意识时,可给一些温开水、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,但不可急于补充大量水分,否则会引起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症状。
4.呼救:若患者出现血压降低、痉挛抽搐、呼吸急促、失去意识等情况,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及时送医院救治。如果心跳和呼吸已经停止者,需立即进行心肺复苏。
如何预防中暑?
1.炎炎夏日,每天应至少喝2000ml的水,最好定时饮水,并且要慢慢喝,不要渴了就猛喝。
2.多喝消暑降温的饮料(如淡盐水、绿豆汤等),多食用消暑蔬果(如冬瓜、丝瓜、苦瓜、西瓜等)。
3.避免在午后阳光直射下进行长时间的活动。
4.过于炎热时,应用冷水冲淋头部及颈部。
5.外出时,要戴帽子和太阳镜,或者撑遮阳伞,不要打赤膊,尽量穿浅色、透气性好的衣裤,多补水,随身携带防暑药。
此外,患有未控制的高血压、慢性肾炎、未控制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、未控制的糖尿病、全身瘢痕面积大于等于20%(工伤标准的八级)、癫痫等疾病的人群禁止从事高温作业。
原标题:市七院急诊科提醒:天气转暖,当心热射病!
还木有评论哦,快来抢沙发吧~